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此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也开始惊醒,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节气养生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养生要注重顺应肝木升发之性,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般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规律起居防春困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人体血管舒张,流入大脑的血供较冬季减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致使春困扰人。
很多人认为多睡可以解乏,但结果往往是越睡越困。其实,春天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多伸懒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不但能减轻困意,还能激发肝脏机能。
春捂秋冻慎减衣
惊蛰时节,从气象角度讲,是由冬寒向暖春的过渡。此时虽然阳气渐生,但是余寒未尽,因此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万物在春天开始复苏,人体也同自然一样,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冷风来袭,便可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所以惊蛰时节虽然温度升高,但是衣服递减要适度,不能一下子脱掉过多衣物,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逐渐减少。
省酸增甘养脾气
惊蛰时节饮食亦应遵循春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养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虽气温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饮食上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阳升抗余寒,如韭菜、洋葱、香菜、生姜、葱等食物。
另外,惊蛰以后,气温回升,细菌、病菌等微生物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大家可以多吃点清热解毒的“抗菌”食品,比如大蒜、大葱、蒲公英、蜂蜜、绿茶、香菇等。
心胸开阔畅气血
保持愉快的心情能使体内气血和顺通畅,使人精神焕发,有利于身心健康。
惊蛰之时,老年人尤需要调养情志,平复心情,切忌大喜大怒,避免焦躁抑郁,可寄情于琴棋书画、养花、阅读、散步等悠闲项目以怡情养性。
心胸宽广,心情舒畅,没有心事烦扰,没有气机郁结,气血运行顺畅,全身气机畅达,脏腑功能健旺,身体自然健康。俗话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当活动助升阳
天气渐暖,阳光和煦,应如蛰虫般充满活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踏青、放风筝等,亦可选择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传统养生保健方式。
此时还应当多投身于踏青远足的运动之中,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并使腿部力量增强,筋骨变得更加灵健,还可改善睡眠,消耗掉一些过盛的能量,利于体重控制。
放风筝就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项活动。因为冬季里人们久居室内,趁惊蛰阳气升发之际,到旷野郊外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
健脾祛湿扶正气
春季南方有种特殊的天气气象,俗称“回南天”。回南天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此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
除了物品、食品容易受湿回潮,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疲乏、身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症状。一年中南方回南天的日期与惊蛰日期相近,故在岭南惊蛰之时,也应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理。
对于天气导致的体内湿阻,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食疗,加之岭南人素有煲汤的习惯,自制简便的除湿汤即可取得较大的功效。除湿的药材并不需要太多,有淡渗、利湿、健脾之功即可。常用的有茯苓薏米汤、淮山芡实汤等。除了煲汤,喝粥也能除湿,如薏米淮山粥、小米粥等。粥本来就有养脾胃的作用,加之薏米、淮山、小米等食材有健脾利湿之功,连日服用,即可除湿,还可增强人体正气,抵御湿邪侵扰。
(道音文化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