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盛克琦 整理
ISBN 978-7-5169-2941-4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定价:115.00元
图书简介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清光绪年间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据说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未见流传。黄元吉将高深的内丹修炼秘诀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阐述的清晰明细,是内丹学典籍中的上乘佳作。台湾道学家萧天石(1909-1986)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称“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乐育堂语录》一书,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
作者简介
盛克琦(曾用名盛克奇)河北唐山人。原籍天津蓟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丹道与养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协会副秘书长、唐山市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协会副会长。道学大江西派第6代。师承于陈毓照先生(1926—2012),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孚琛教授悉心指导,学习传统道家文化。主要著作:《全真选读》《西游记探幽》等十余部古籍整理作品。
目录
整理说明
黄元吉语录要旨(代序)陈撄宁
第一编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
《道德经精义》例言萧天石
翻印黄注《道德经》序马杰康
重印《道德经讲义》序江起鲲
道德经注释序朱有芬
道德经注释序受业弟子
道德经注释序黄元吉
道德经总旨
卷上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之废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卷下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第二编
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序萧天石
弁言王道源
重印《乐育堂语录》序韩佛果
《乐育堂语录》序果圆居士
柳云亭序柳云亭
黄元吉先生语录序乐育堂弟子
《乐育堂语录》卷一
一、见明道理,矢志修道
二、阳生之道,真机勃发
三、人生境遇,回心向道
四、先天水火,分辨清浊
五、明心见性,修道先务
六、玄关一窍,炼道丹头
七、下手识虚,炼心之道
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炼
九、神宰太空,心同太虚
十、进火采药,运用河车
十一、真火凡火,煅炼此身
十二、安心久坐,深造以道
十三、顾諟上田,神气周身
十四、积功累行,舍财积德
十五、玉液炼己,筑固丹基
十六、玄牝的旨,炼丹之本
十七、去欲存诚,交媾玄黄
十八、火候大端,文武养固
十九、调和水火,采取烹炼
二十、天罡斗柄,进火退符
二十一、防火伤丹,始终工法
二十二、后天尸气,先天元气
二十三、虚无一气,庶几近道
二十四、真灵之知,造化根本
二十五、性命双修,虚无妙道
二十六、修性修命,最上乘道
二十七、精气与神,三品大药
二十八、火候神息,炼剑铸镜
二十九、阴阳之气,太极之理
《乐育堂语录》卷二
一、除欲克念,凝神交气
二、最忌邪火,守拙顺应
三、炼心伏气,道在其中
四、炼己事大,忍辱苦行
五、有无气机,神气之要
六、认清元神,才有作用
七、跳出牢笼,得药火候
八、真一之气,成仙成佛
九、玄关窍开,天仙地位
十、收敛目光,集神玄窍
十一、归根复命,凝神调息
十二、胎息凡息,真意为主
十三、阳生阴含,主翁中镇
十四、存神听息,修炼良法
十五、慎独静观,炼精化气
十六、积功累德,见本来人
十七、真阴真阳,太和元气
十八、内药外药,采取河车
十九、元神作主,归真返本
二十、炼己于尘,积功累行
二十一、修炼要诀,明君臣使
二十二、进退火符,卯酉沐浴
二十三、玄关一窍,真觉真意
二十四、气穴炉鼎,养丹持念
二十五、炼己修性,水火既济
二十六、真一之气,药生消息
二十七、真空妙有,借假修真
二十八、真药真火,安炉立鼎
二十九、志愿金仙,神水神火
三十、性命交会,始产真种
《乐育堂语录》卷三
一、道贵真传,首务功德
二、道合虚无,踏实守中
三、温养两般,内外符火
四、夜半声雷,玄关诀要
五、火候药物,丹家秘传
六、药物老嫩,结丹于无
七、先有乐地,炼性见性
八、展窍开关,真药成丹
九、温养本原,清真药物
十、道即太极,山根玄膺
十一、周天工法,子午卯酉
十二、志心修道,采取抽添
十三、道不轻传,顺受其正
十四、河车要诀,道即在虚
十五、生身受气,本来之人
十六、素位而行,随时觉照
十七、阴极阳生,神气交合
十八、缉熙之法,养气之道
十九、乾坤交媾,绛宫寒泉
二十、女子丹法,贞静淑端
二十一、上乘妙道,扶衰救老
二十二、止念之功,无思无虑
二十三、杳冥有精,真阳发生
二十四、玄关一动,仙家真种
二十五、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二十六、返赤子心,由渐而入
《乐育堂语录》卷四
一、筑基了性,还丹了命
二、性圆阳生,炼精化气
三、精生玄关,气动玄关
四、一窍玄关,安炉立鼎
五、得见本来,再定久养
六、主静立极,天罡斗柄
七、凝神于虚,合气于漠
八、宝镜高悬,慧剑时挂
九、参赞化育,上品丹法
十、持盈保泰,勉力用功
十一、真性真命,舍财求道
十二、神聚玄窍,集义生气
十三、性命阳生,不理景象
十四、造端夫妇,百日筑基
十五、小药大药,内外二火
十六、觉照之心,炼丹之主
十七、勘破世情,回天妙剂
十八、炼铅塵世,知不如行
十九、朝屯暮蒙,琴剑刚柔
二十、气质之性,薰陶温养
二十一、法效天地,性命之药
二十二、元神主宰,动处炼性
二十三、天机之发,元精化生
二十四、胎息元气,修炼工夫
二十五、时将解馆,详示诸说
二十六、天根月窟,换骨洗髓
重刊《乐育堂语录》跋龙腾剑
《乐育堂语录》卷五
《乐育堂语录》序
一、尽性立命,先后天气
二、清静神息,制外养中
三、尽其在己,不著形象
四、清烦制欲,敛神为本
五、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六、欲起情生,坐镇中庭
七、温养为先,有进无退
八、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九、玄关一窍,积铅添汞
十、清源复本,取坎填离
十一、混沌一觉,仙家根本
十二、不动之心,本来之人
十三、进德修业,养心自然
十四、摄心之法,觉照常惺
十五、存心养性,洞彻源头
十六、明心见性,虚静觉常
十七、先得性真,继加命学
十八、三才一气,修德回天
十九、同源异流,天人一贯
二十、主宰在我,须常把持
二十一、玄关一窍,动静之间
二十二、豁然一觉,玄关窍开
二十三、打起精神,整顿志气
二十四、抝命之学,不二其操
二十五、炼丹之道,进退火符
二十六、玄关窍开,胎息元神
二十七、炼气工夫,周天法程
二十八、修炼性命,和光同尘
二十九、听天安命,顺其自然
三十、时将解馆,临别叮嘱
第三编
道门语要清·黄元吉
《道门语要》序
道门语要元吉黄裳
一、探性命之原
二、论精气神之实
三、见性量之大
四、言立命之要
五、详守中采取之义
六、运小周天之法
七、行大周天之工
八、重炼虚之学
九、明修炼之序
十、明炼己之功
十一、分火药之功用
十二、论人及早修持
十三、训及门语录
十四、励及门语
自解妙悟
了了子自记
有感而作
夜间悟道忽笑作此以记之
混元仙曲
李西月
附录
唱道真言青华老人传 鹤臞子录
鹤臞子序
青华老人自序
青华老人题词
唱道真言卷一
唱道真言卷二
唱道真言卷三
唱道真言卷四
唱道真言卷五
万清和跋
郁教宁跋
口诀钩玄录(初集)陈撄宁
第一章 学说之根据
第二章 书名之意义
第三章 应具之常识
第一节 道家与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之异同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之异同
第三节 道家与佛家之异同
第四节 道家与神仙家之异同
第四章 口诀之来源
第一节 传口诀之慎重
第二节 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整理说明
一、明清以来,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仙真辈出,如伍冲虚、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李涵虚等等。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当系清咸丰(1851-1862)至光绪(1875-1908)年间的黄元吉,神龙见首不见尾,查阅史书笔记之类鲜有记载,生平事迹所知甚少,被后世丹家群目为“隐仙派”的宗师。据记载,黄元吉,名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清光绪年间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授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以及由门下弟子笔录编纂而成的《乐育堂语录》和《道门语要》二书。据说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未见流传。黄元吉学际天人,达到金液还丹的仙人境界。他将高深的内丹修炼秘诀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阐述的清晰明细,将修炼秘密的十之八九都在书之中给予宣泄。
二、《道德经注释》,萧天石先生(1909-1986)评价甚高,称“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法,次述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其要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道为千古之大道,理为千古之至理,文为千古之奇文,义为千古之圣义。穷身心性命之理以端其大本,究天人物我之原以立其大宗。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三、《乐育堂语录》,萧天石先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先生讲道于乐育堂时,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与《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乐育堂语录》一书,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本书纯为讲切性命双修之学,始之修性以立命,继之修命以了性,终之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其论道概自人生日用常行处入手,既不立异为高,亦不弄玄干誉,故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易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工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既可由此以领悟,亦可本此以修证。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
四、《道门语要》一书,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工夫从守中入手,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详说命功,其要仍归性学。该书大概也是黄门弟子按照笔记整理而成,较之《乐育堂语录》为精简明朗。
五、黄元吉先生的著作在晚清、民国间非常流行,尤其《乐育堂语录》一书,曾被多次翻刻,所以版本众多。本次整理以早期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间铅印本等,参考了蒋门马先生点校的《道德经注释》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的工作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本书附录了《唱道真言》,可以与黄元吉著作相互研读,对理解本书会有所帮助。《口诀钩玄录》是陈撄宁先生(1880-1969)在上世纪30年代所撰写,连载于《扬善半月刊》。陈撄宁认为:“《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二书,乃当年黄元吉前辈之门弟子所记录,文字冗繁重复,在所不免”,“颇欲加一番整理功夫,使其醒豁动人”,故而对黄著做一番钩玄提要,将实修口诀显露出来。但是,当时“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谓为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因此《口诀钩玄录》未能完稿。
编者
2022年10月28日
黄元吉语录要旨
(代序)
陈撄宁
一、论道学仙术
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仪;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渊源,由来久矣。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道》2页)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则民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无远虑。(《道》3页)
吾人今日谈及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即所以保身,弘扬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却人灵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尚能用武力对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则我之武力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道》9-10页)
他教每厌弃世间,妄希身后福报,遂令国家事业尽堕悲观。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倡唯生学说,首贵肉体健康,可使现实人生相当安慰。他教侈讲大同,然弱国与强国同教,后患伊于胡底!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民族,苟民族肯埋头建设,眼前即是天堂。(《道》3页)
佛教耶教是世界性,道学仙术是种族性。凡含有世界性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种族,总普遍欢迎你加入他们的教团,你不信,劝你信,你既信,拉你进。至于道学仙术,恰好立在反对的地位。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他丝毫真诀。我当日学道时曾经照例发过誓语,永不公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着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道》353页)
至于将来神仙学术传到外国的话,此事须要慎重。外国的人力财力胜过我们百倍,所缺少的就是这个法子。假使一旦被他们知道,他们立刻就能实行,不比我们中国人能知而不能行,岂非是老虎添上了两只翅膀么?(《道》401页)
现在这个时代,是动真刀真枪的时代,不是弄笔杆子的时代,说得好听没有用处,必须要做出一点实在工夫,方足以使人相信。你若要救国,请你先研究仙学,待到门径了然之后,再去实行修炼,待到修炼成功之后,再出来做救国的工作。那个时候,你有神通,什么飞机炸弹毒气死光你都可以不怕。(《道》405页)
顿(陈撄宁道名圆顿)研究仙学已三十余年,知我者固能完全谅解,不知者或疑我当此科学时代尚要提倡迷信,其实我丝毫没有迷信,惟认定仙学可以补救人生之缺憾,其能力高出世间一切科学之上。凡普通科学所不能解决之问题,仙学皆足以解决之,而且是脚踏实地步步行去。(《道》480-481页)故愚见非将仙学从儒释道三教束缚中提拔出来,使其独立自成一教,则不足以绵延黄帝以来相传之坠绪。环顾海内尚无他人肯负此责,只得自告奋勇,尽心竭力而为之耳。(《道》458页)
中国仙学相传至今,将近六千年。史称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之师有数位,而其最著者,群推广成子。黄帝至今计四千六百三十余年,而广成子当黄帝时代已有一千二百岁矣。广成子未必是生而知之者,自然也有传授。广成之师更不知是何代人物,复不知有几千岁之寿龄。(《道》458页)
仙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致思想与行为往往惊世而骇俗。(《道》300页)
神仙家的宗旨,要与造化争权,逆天行事,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若只知安命以听天,则与世俗之庸人何以异乎?(《秘库》15页)
仙要打破宇宙之定律,不肯受造化小儿之戏弄,不肯听阎王老子之命令,故说“长生不死”。(《道》407页)
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人,学仙最易入门。若普通之宗教家以及哲学家,皆不足以学仙,因为宗教家不离迷信,哲学家专务空谈,对于肉体之生老病死各问题无法可以解决,亦只好弃而不管,就算是他们高明的手段。(《道》328页)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等专讲玄理之事不同。(《道》407页)
神仙要有凭有据,万目共睹,并且还要能经过科学家的试验,成功就说成功,不成功就说不成功,其中界限犹如铜墙铁壁,没有丝毫躲闪的余地,如何可以同宗教徒一样看待,也说他是渺茫无凭呢?(《道》403页)
神仙家的思想理论与方术,综合而观,可以称为超人哲学。虽其中法门种种不同,程度有深浅之殊,成功有迟速之异,然其本旨总在乎改变现实之人生,不在乎创立迷信之宗教。(《道》353页)
神仙家虽是由生理入手,但是要用方法改变常人的生理,所以他的目的是超人的而非平凡的,他的学术是实验的而非空谈的。(《道》322页)
神仙家的口诀不肯轻传,又不肯在书上发表,就是因为它是超人的,凡人听了定要惊骇,又因为它是实验的,你只要依它的法子去做,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用不着许多理论。(《道》322页)
真正神仙学术若要彻底研究,颇需要岁月,及至一朝实行起来,复有种种障碍,未必皆能顺利。丹经道书不可不读,亦不可尽信。(《道》477页)
二、论黄元吉丹法
读者须知,儒家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人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既不欲为肉体所拘,又不甘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才能达到我们之目的。此等超人学术,求之儒家,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隐逸之士,如陈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道》343页)
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有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亦即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秘库》92页)
天元丹法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决非欺人者,但其入手法门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道》46页)
天元丹法,可看黄元吉先生所著《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录》二书,已足应用,不必他求矣。(《秘库》158页)此二书虽曾经好道之士捐赀刊印,惜流传不广,甚难购置。至于坊间通行之道书,名目虽多,然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观之,或感觉空泛无入手处,或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以致皓首无成。故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学者先明其理,而后知其诀乃无上妙诀,与旁门小术不同;既知其诀,更能悟其理乃一贯真理,与空谈泛论不同,余所以亟为介绍于今世好道之士。(《道》341页)
书中有历代圣哲口口相传之秘诀。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行,则了道成真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千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真诀即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幸事乎?(《道》341-342页)
清代黄元吉所撰《道德经讲义》,全部用修养法作注,虽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比较尚属可观。(此书原名《道德经注释》,是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的作品。到了公元1920年第二次翻印时,才有人把它改名《道德经讲义》。原作者是黄裳,字元吉,清代江西省丰城县人。)(《道》156页)
黄元吉先生(原文黄氏)所作《道德经讲义》(原文道德经注),原是借题发挥,不必尽合于老子的本意。读者只求其说有裨于修养功夫已足,毋须将《讲义》(原文黄注)与《道德经》两相对照,以免多生疑问。
余细察黄元吉先生所传《讲义》、《语录》二书,皆当时黄先生口授,而门弟子笔录,其初意本不要著书传世,故其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领条目,东鳞西爪,不易贯串,而且文笔亦不整齐,烦冗琐屑处甚多,虽有最上乘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但初学观之,亦难领会。(《道》342页)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这是陈希夷派的要旨。(《道》451页)所谓“抱一”者,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而不分离也。所谓“守中”者,即神气合一之后,浑然大定于中宫,复还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状态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无弊。(《秘库》259页)
此派最要紧的,就是“玄关一窍”,既不是《参同》、《悟真》之法,亦不是冲虚、华阳之法,乃是陈希夷、邵康节他们传流下来的。(《道》424页)。“玄关一窍”者,既不在印堂、眉间,亦不在心之下肾之上,更非脐下一寸三分;执著肉体在内搜求,不过脑髓、筋骨、血脉、五脏、六腑,秽浊渣滓之物,固属非是;离开肉体在外摸索,又等于捕风捉影、水月镜花,结果亦毫无效验。总之,著相著空,皆非道器。学者苟能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则庶几矣。此乃实语,非喻言也。(《道》337页)
二书论玄窍之文字,皆散见于各处而不成系统。(《道》342页)学者果能将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上?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肩,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之说所能尽其量哉?(《道》342页)
三、入门须知
吾人求学,当以真理为依归,不可随世俗相浮沉,况且此等学问本是对上智之人说法,不是拿来普度一般庸愚之士,因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胜任。试观历史传记,每一个时代数百年间,修行人何止千万!结果仅有少数人成就,可以想见此事之困苦艰难,谈何容易!(《道》344页)
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长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与造化相抗。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道》349页)
古人学道,有从师二十余年或十余年者,如阴长生、白玉蟾、伍冲虚之流,皆是师与弟子同居一处,实地练习,随时启导,逐渐正误,然后能收全功。今人志气浮薄,作事无恒,所以难于成就;其狡诈者每喜用市侩手段,旁敲反激,窃取口诀,以为一得口诀立刻登仙,不知所得者乃死法耳。而真正神仙口诀皆从艰苦实验中来,彼辈何曾梦见!敬告读者,若有所得,务要小心磨炼,努力修持,否则得与不得等。(《道》181页)
读者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这条路认识清楚,然后再讲实行的方法。(《道》345页)
读书明理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书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再者,除读书而外,尤须立德立品。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辏合,则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者,则所得者当是上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若品学俱无者,此种人对于仙道可谓无缘,纵然勉强要学,只好学一点旁门小术、江湖口诀而已。(《秘库》132页)
四、论道
老子为道家之祖。凡讲道,无有过于老子者。(《道》345页)他的哲学理论先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都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在理论上并没有三种看法。后之学者如果能够懂得他所说的道理,就可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二句借用《孟子》成语)在人生短短的数十年间,不至于感觉前路茫茫、进退失据、寿夭莫测、我命由天,这就是道家处世的哲学精神和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超世的修炼方术结合一起互相为用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优良传统。(《道》106页)
《道德经》上有许多话都是“吾道一以贯之”(借用《论语·里仁篇》孔子一句成语),不管它是讲自然之道或是讲治国之道,后人也可以把它当做修身之道去体会,并且可以在自己身中用工夫实际试验。(《道》107页)他认为,以道为准则,通过一定的修炼,人就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处于永恒不变的境地。(《道》109页)
一部《道德经》中,有讲天道的,有讲人道的,有讲王道的,皆是杂记古圣哲之精义微言,并非专指某事某物而作此说。至其最上一层,乃是讲道之本体,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意盖谓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源,无名无形,绝对不二,圆满普遍,万古常存。所谓修道者,就是修这个道,读者须要认识清楚。(《道》345页)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道》347页)
《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二书,乃当年黄元吉前辈之门弟子所记录,文字冗繁重复,在所不免。昔日愚见与尊见相同,颇欲加一番整理功夫,使其醒豁动人。但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谓为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仆认为彼等未尝无理由,故不敢轻率从事于此,今日请先生对该二书亦取慎重之态度。(《道》464页)
蒋门马按:本篇,系根据《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与养生》和《道家养生秘库》两书,参校《中华仙学》,集辑而成。各节后的数字表示原句的出处,为《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的页码;凡出自《道家养生秘库》的,则注明“秘库”两字。
《道德经注解》例言
一、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历代解者数百家,收入于《道藏》之解本,亦达五十余种。解注《老子》之最早者,为韩非、河上公。韩非仅《解老》、《喻老》两篇,主释义者则仅前一篇耳。全注者,自河上公始,河上公注今仍有传本。数千年来,盛行于世者,首推王弼注本。唐宋间,羽流之注盛行,其后逐年递增,有得而可传之佳本,亦当在二三十种之间,惟得全而无一失者则不多观。
二、《道藏》中所收《道德经》解本之最著者,均各有所长,各得一是。如唐玄宗之《道德真经疏》,则以穷理尽性、坐忘遗照、损事无为、理身理国为主旨。宋徽宗之解本共三种,内多引《庄》、《易》词理参证。明太祖之解注,则纯以修齐治平为法。苏子由注本,彻了根宗而多见性之言,融合三家于一旨。邵若愚之《直解》本,言德则涉孔氏之义,言道则参佛乘之旨,以儒、释二教为证,撮道德合为一家。严君平之《指归》本,则多言天地阴阳、性命神明、变化始终、自然演化之旨。杜时雍之《全解》本,则以言阴阳理炁为主。李约之《新注》本,则以言清静养心、无为保国之旨。顾欢之《注疏》本,则以言清静临民、无为用政之旨。李荣之注本,则以明道无为、显德有用为主旨。纯丹道派解本中,如莹蟾子李道纯之《道德会元》,玉宾子邓锜之《道德真经三解》,道门高士杜道坚之《道德玄经原旨》,其《原旨发挥》与《道德真经圣义》本,及碧虚子陈景元之藏室篡微本,均为丹家之上乘解本。至王弼与河上公注本,坊间流行本多,不赘举其义。各解本中,尚多有集注本、集解本、篡疏本、疏义本,惟林志坚之注本,则为以本经解本经为体裁。有清一代,道门中人才辈出,解《道德经》者,以龙渊子宋常星与黄元吉祖师为最上乘,而黄本则尤能综各家之所长,补百说之所不足。宋本已影刊于(《道藏精华》)第三集中,兹再影刊黄本。
三、黄注本《道德经精义》,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法,次述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其要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道为千古之大道,理为千古之至理,文为千古之奇文,义为千古之圣义。穷身心性命之理,以端其大本;究天人物我之原,以立其大宗。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四、丹家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世,十隐其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先生讲道于乐育堂时,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与《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至其所著《玄宗口诀》,传本甚少;所注《求心》、《醒心》诸经,世不传。今得斯书,不忍令其再烟灭也。
五、本书原刻于光绪十年(1884年),版存自流井(今四川省自贡市自井区),鲁鱼亥豕,误刻不少。三年前得一刊本于殷启唐先生处,后复璧还,今已寄往南美矣。本年夏间,先得马炳文、马杰康二先生所藏乙亥华阳汪氏养性斋刊本,无句读,经其细心圈点之,惜未竟;后复得南京红卍字会道院精刻本于俞安澄先生处。本次所景印,原拟用马藏养性斋刊本,经仔细校勘之后,又改用俞藏道院刊本。俞以正忙于佛事,未及执笔述其藏书因缘。又本书之景行,三年来叠经道友通玄老叟、南天浪迹翁、针石子,与张恩溥、许卓修等诸先生再三催促,兹值付印之始,特述本末一二如上,以志共善与不忘耳!
庚子(1960年)孟冬月谷旦文山遁叟萧天石于台北石园
《乐育堂语录》序
《乐育堂语录》一书,虽为道籍,实可视为三教真传之要典,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本书纯为讲切性命双修之学,始之修性以立命,继之修命以了性,终之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其论道,概自人生日用常行处入手,既不立异为高,亦不弄玄干誉,故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易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工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既可由此以领悟,亦可本此以修证。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
黄元吉先生其人,稽诸往史,系出生于元代,张三丰叙述师承时,亦曾举列先生之名,并述其事。惟讲授是书时,则适在前清道、咸年间,听道者不下数千人,或即为留形住世之俦欤?先生原本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乃儒释二门中之一代巨匠。嗣以生死大事,难得了证,复遍游天下名山,卒获异人指授,终而入道。故其讲述要旨,莫不贯通三教上乘了义而彻见精微。其援儒入道,因佛证真,以期三家一本之苦口婆心,处处昭然。千古丹经,不病于偏执枯滞,即病于玄奥幽眇,不隐于龙虎铅汞,即遁于坎离水火,使读者不穷毕生之精力,即难得融会贯通,不获明师之指点,即难得心领神会。本书则一扫此弊,既极明白简易,复能畅发宗风,对于行工次第,亦复程序粲然,不但为道家登真之捷径,且亦为儒家入圣之坦途,释家作佛之不二法门也。融三教于一炉,诚名山巨著也。
《乐育堂语录》,成都二仙庵刻版原为五卷,镇江道德分社版则为四卷,少后一卷,泰国赞化宫、复圆堂版亦然,想系初版为四卷,后所讲者复列为一卷,故不称为五卷。香港正德公司版,即将后者合刊于四卷末,与二仙庵版同,其所据何版则未叙明,惟四卷末漏出一段。今特据泰国版重刊补入卷五,藉成善本。
本书理事兼举,性命双重,外遣物象,内契造化,养性于太虚,寂心于无为,潜神于幽眇,炼形于有作,而可达于心物交融、天人合一之境地。高逸之士,苟能用志不分,勤而修之,自可脱落凡蹊,上与道合,用其糟糠可以治世,用其玄妙可以通神,岂仅顿超圣地而已哉!当斯时也,虽天地之大、帝王之尊,亦难以易其一毫发矣。盖其修养所至,其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高旷,远非物质世界与形体世界所得望其万一也。故幸勿以等闲书视之是幸!
辛丑(1961年)仲冬月文山遁叟于石屋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