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江南体育客户端下载安装 整理佚名

2017-11-2017:53:45

《老子》中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 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原创是古人,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与经历,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体育客户端下载安装
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江南体育客户端下载安装 整理 佚名

    2017-11-2017:53:45

    |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

    《老子》中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 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原创是古人,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与经历,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化方向
    江南体育场馆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